目前民间借贷风险已经引起高层高度关注,并已针对该问题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包括减税、定向宽松、行政介入等等,因此,民间借贷风险尚在可控范围。
它体现了资本市场在产业整合中的功能。实际上这才是去年以来随新股快速上市,投资者信心溃散的深层原因。
应当指出,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现行退市规则,还是退市了40来家企业,缘于这些企业实在亏损累累,负债太重,重组成本太高,因而回天无术。上市公司财务成本的普遍大幅降低,对上市公司整体估值水平和分红派息能力的提高,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样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降低了日后上市买进的公众投资者风险,又可使私募名符其实,承受其应当承担的专业投资风险,避免为上市而抢道入股的PE腐败和利益输送。其次,鼓励价值投资的关键之一就是增加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提高分红派息水平。在A股市场上不同时期股价升值最大乃至翻了许多倍的上市公司,一般都不是蓝筹优质企业,而是垃圾企业和盘子不大、方便重组的企业。
我们已经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自由上市的注册制,然而已上市公司的私募再发行再融资完全市场化的披露制,真正是国际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充斥着主观随意性的审核去为投资者把关筛选,并不能真正鉴别出优质企业,反而会制造寻租的空间。一个拥有稳定欧元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更有利牵制美元,避免人民币过早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
当前欧盟忙于应付债务危机,大幅削减公共财政支出,未来创新能力更难有起色,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欧盟经济的中长期疲软。当前的债务危机,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人们消耗的财富超过了创造的财富,不得不背债生活。另一个深层难题是福利体制改革问题。从市场反应看,近两年来,每当国际金融市场有风吹草动,国际资金往往流向美元避险,一定程度上显示美元仍然是当今最安全的国际货币。
第二,欧洲打造财政联盟不会一帆风顺。债务危机仅是表象,是欧洲当前面临的多种深层经济难题的集中表现,而这些经济难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即便成功也将旷费时日,这也从基本面决定了欧洲短期内难以解决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已认识到,只有加深一体化、改善经济治理,才能走出危机。如果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消失,国际货币体系留下的真空需要其他货币来填补。一个拥有稳定欧元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更有利牵制美元,避免人民币过早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为国际化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欧元崩溃,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得到加强。
1999年欧元的诞生客观上对美元霸权形成了牵制。欧洲是全球化的发起者,也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但随着新兴国家迅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欧洲国家产业大量外迁,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未迁出的产业也饱受新兴国家产品的冲击。(作者单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进入专题: 欧洲债务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 。欧盟作为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居高难下,要继续在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提高科技水平是必然选择。
如果欧洲下滑至不成一极,世界经济可能呈现两极格局,中国可能直接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而中国的实力目前而言与美国相距尚远,战略上势必被动。福利体制改革对于欧洲来说并不是新问题,但欧洲领导人鉴于谁改革、谁下台的政治压力,一直没有大的动作
确定了这一点,就保证了没有现金流的项目也就是公益性的项目,也能够被偿还。但最终还是需要一种长期的融资安排来替代,就是市政债。
为什么银行这一次财务报表利润这么丰厚,但国家并没有要求银行将利润通过分红的形式回报给投资者?另外前期汇金公司还进行了增持,起到了向银行注资的一个效果。如果仅仅是解决眼下的这笔债务,首先要强化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怎么样永久性地防止地方过度负债?如果不解决对地方政府举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话,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平台贷款对各地政府来说像一个私营企业,我办的厂子垮了但我家里继续住着豪宅开着好车,这肯定是不行的。孙立坚:展期发生以后可能市场会有一些涌动,当然可能性还小,因为银行股不被看好,银行想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展期给它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就向外释放了一个资产质量变差的信号,会影响到银行融资,但国家已经为银行做好了一些准备,不分红还注资。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赵庆明金融问题专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高峰期来临。
寻求一劳永逸之法 鲁政委:解决的含义有两个层面,是解决眼下的这部分债务还是一劳永逸地避免地方债务的过度膨胀。如果现在没钱还,缓一缓就可以还了,那就可以展期。
前面都是一些强制性的措施,那怎么让地方政府自己就不想过度举债?那就要做好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就是他有多少财力就让干多少事情,不要让他干活却不给足够的钱,那他没办法,他要完成任务就得到处去找钱。展期对这些项目来说也是利好,如果它现在没钱还你非要还,那这些项目就会变成强制性烂尾项目。
不允许它展期,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还钱,一个是不还,有钱才能还,但地方政府现在确实没钱,怎么办?不展期就会进入到银行的不良贷款里面去。但如果真的存款搬家,那个时候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是必然的措施。
基础设施的运行期限可能是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所以对这部分贷款应该有一种长期安排。如果只是现在没钱,展期一下,项目就可以有回收了。如果是这样子的一种展期,对银行业务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可以避免你现在没钱还我非要你还以至到最后变成坏账的情况。实际上在1月31号温总理的署名文章里讲了,严厉打击逃避债。
平台贷款多数是基础设施类的,盈利能力都很差,带有公共设施的性质,你要想它像企业项目一样三五年收回成本,只能是高定价,那居民也承受不了。国家应该对地方举债规定一个强制的上限,比如说每年不能超过你的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几十,包括历史的余额不能超过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几十,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明确的标准规定下来。
赵庆明:中国现在城市化的进程是加速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的融资,西方国家当时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市政债的方式。我们政府也在想办法,以前是通过一些国有企业,现在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这些平台贷款就是地方政府的负债。
而且这种不良和一般企业的不良是不一样的,带有很多政策上的因素,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融资安排不合理造成的。那就是财政要靠企业的利润吃饭,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的利润获得税收,通过税基扩实、税收增长,提高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
平台贷展期对银行自身的打击,国家已经采取了不分红、汇金注资等措施来防患于未然,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还有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空间,所以说影响是有限的。国家应该做的还是把企业扶持起来,把产业做实,产业增长带来的利润通过健康的税收机制来转移到政府手里,这样随着经济的复苏来消化前一段时间产生的不良资产。消费者会不会把存款搬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没严重到挤兑的地步,银行还在国家的保护之下,国家也不想等到展期发生再以宽松的货币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通过银行不分红、汇金注资这样一些做法来规避货币政策上的出手。为什么表现不错的银行还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不分红,还注资?我想这和银行现在资产质量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展期是否不可避免?展期又将对银行体系带来什么影响?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解决过度膨胀的地方债务?围绕上述问题,对地方融资平台持续关注的数位专家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我们国家现在没有市政债,也不允许政府负债,只能是收支相平衡,财政支出是以收定支。
偿还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防止地方政府逃避债。展期或不可避免 孙立坚:对平台贷展期的想法还是有一些根据的。
你现在觉得这部分债务很大,但地方政府的税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四年后,它的财政收入相当于现在的两倍半左右,到时候这些债务就轻得多了。按照媒体传闻的银监会的规则,这个展期不是无条件的。
留言0